讀書心得《 離散的植物 》李潔珂 | 臉譜

目錄

內容摘要

一粒種子從花園的圍牆逃逸而出…… 海藻在汪洋中漂流…… 一棵樹種植於不斷變化的邊界上…… 灌木被人從它的培養環境和土地上連根拔起……

心得

我們的一天,從種子開始

關於自然書寫,我一直都非常喜歡,而要寫得「有趣」「不無聊」,需要一點功力。李潔珂是我近期很愛的自然書寫系作家,她不僅書寫自然,也帶入人文,《離散的植物》就是這樣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作品。

讓我驚喜的是,她在書裡甚至提到了《時光的彼岸》。我們在閱讀小說時,往往專注於劇情的發展,而她卻注意到一個 Hello Kitty 便當盒夾帶的海藻。這樣的閱讀方式,讓我覺得格外有趣:同一本書,不同的視角,竟能看見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
在書中,李潔珂不會直接把抽象的概念(如鄉愁、離散、身份認同)赤裸裸說出來,而是透過「瑪德蓮泡茶」來比喻味覺如何牽引記憶,或「便當盒漂浮在海藻之間」來隱喻漂泊、文化的殘留。一開始讀到作者描述她媽媽在家的庭院挖了一個池塘,養了好幾條錦鯉,這樣看似瘋狂又荒謬的舉動,在我讀來是多麼的悲傷。雖然李潔珂沒有明說,我明白,她媽媽是多麼思念自己的家鄉。

 

雜草與分類

我讀到雜草這一章時,感覺作者談「雜草」已遠遠超越植物學層次。她細緻描述大豬草的歷史、擴散與人類加上的「入侵」標籤,同時帶回個人思考:什麼是「屬於」或「不屬於」?誰有資格劃定秩序?

在作者筆下,雜草成為隱喻:它象徵生命韌性,即便被拔除,也能頑強生長;也映射身份錯置。房東花園的對話,把這些宏大問題落回日常,透過「要不要留雜草」的猶豫,映照自我認同的複雜感情。「原生種」、「外來種」、「雜草」都是人類加上的分類,帶著價值判斷。《動物解放》提到的物種歧視,和我們看待雜草有異曲同工:玫瑰美麗,蒲公英雜亂,本質都是自然的一部分。

與《柏青哥》的聯想——移民的隱喻

作者從雜草延伸到身份的思考,格外動人。她將「外來種」與「移民」相提並論,暗示我們對人也做了分類。若原生種象徵「本國人」,外來種即「移民」,是否入侵、能否被接納,全憑社會眼光。

這讓我想到《柏青哥》裡的挪亞。他一開始深深仰慕牧師父親,把他視為自己血脈與身份的依靠。但當真相揭開,他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親是一位韓國黑道,血液裡流的不是「牧師父親」的血,而是被輕視的「朝鮮人」的血。挪亞的憤怒與羞恥,不是來自血統本身,而是社會眼光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、不屬於,甚至必須否認自己的一部分。

移民者之所以困惑於身份,並非他們無法接納自己,而是外界不斷提醒「你不是我們的一員」。這種排斥、同儕間的霸凌、文化隔閡,層層堆疊成壓力。就像雜草,無論再怎麼生長,仍被視為「多餘」,但它們頑強,也能為環境帶來新的可能性。

我們爲了什麼而存在?

在閱讀之際,我總是揣測作者的心境,自以為的過度分析,也總喜歡這麼做。李潔珂的文字隱晦、放低姿態、纖細又包容,我幻想她心裡是否有很大的傷痕——耿耿於懷父親早早的離開,抑或也在思索自己究竟是哪一種人,或者都不算是。剛開始讀的時候,我無法理解她的糾結,而讀完這本書後,我才稍稍理解:我們何嘗不是如此,總是在問自己「我是誰?我為了什麼而存在?」

李潔珂說她好想像奶奶一樣,自己釀造醬油,但又不確定自己是否能辦到,因為釀造醬油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。某一日在租屋處,她撒下金盞花的種子,細細研讀種子說明,最後明白一切都是徒勞。在錯的時節撒下種子,是不會發芽的。她的願望近乎渴求,即便只是希望自己能做好一瓶醬油,或者只是等著花開。一邊讀著她的文字,雖然她從未明說自己多麼悲傷或困惑,但那份情緒仍然觸動我。我會想:她寫完這些文字後,有沒有真正梳理好自己的心情?我不知道。就像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存在,我們只是一天一天地過去,一天一天地尋找快樂的理由。

淡紫色的浪漫

書中最後一章讀來極為動人。作者把「美」與「家」緊緊綁在一起,而「紫色」就像一條縫線,把記憶、地方、家庭、帝國歷史,甚至新生兒的到來,一針一線縫成一幅生命的詩歌。她不斷追問自己:「我有資格談美嗎?」美不是單純的浪漫,它伴隨特權與不平等,承載著殖民與土地剝奪的陰影。

李潔珂筆下的「美」不只是詩意的裝飾,也是一種脆弱卻真實的選擇。
她描繪理想的家:花園、色彩、祖父母的陪伴;卻也誠實面對現實中的房租上漲、被迫搬遷、社會制度的不公。「家」從來都不是穩固的,它是隨時可能中斷、卻又必須不斷建構的經驗。當她抱著孩子,在異地荒原輕聲說「現在這就是我們的家了」,這句話不僅浪漫,更是一種勇敢的承諾。即使在漂泊、離散與不確定之中,只要願意去愛、去凝視那些細微的美,家也能在當下被重新定義。那份淡紫色的浪漫,就像一封寫給未來的情書,溫柔卻堅定地回答了她一路追尋的問題——我們,終究可以在異鄉生根。

結論

合上《離散的植物》,感覺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循環:從種子的萌芽,到雜草的頑強,再到淡紫色的浪漫。或許「離散」並不只是失去或錯位,它同時也意味著延展與再生。正因為不斷被迫移動,我們才更懂得如何創造一個新的「家」。李潔珂的文字告訴我,美與哀愁並不矛盾,它們常常共生,如同一株野花在荒地裡開出最亮的顏色。

/ 書籍資訊 /
把文章分享至:

ABOUT ME

插畫、園藝、攝影、旅遊、運動、閱讀
各種任性分享
如果能帶給誰共嗚 那就太好了 :)
插畫、園藝、攝影、旅遊、運動、閱讀, 各種任性分享 , 如果能帶給誰共嗚 那就太好了 :)

FOLLOW ME

追蹤我的粉絲專頁
掌握cindy's blog的第一手消息

其它相關文章